第四轮学科评估科研水平评价的五大变化

发布时间:2016-04-27  浏览次数:1008

                                            

                                                                                             刘虹 里瑟琦科教观察

     1.更加体现学科特色。“科学研究水平”下设“科研成果”“科研获奖”“科研项目”三个指标,并在艺术、建筑等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设置“创作表演”与“建筑设计”指标,体现学科特色。
     2.重点优化科研成效评价。克服“纯客观”评价缺陷,坚持“主观与客观、国内与国外、规模与质量”三结合的学术论文评价方式。分别与汤森路透、中国知网、CSCD、CSSCI 等机构进行研讨,改进论文评价方法,“学术论文质量”采用“三结合”评价组合。
    “一是坚持质量与数量相结合,采用代表性论文,在“比总量”与“比人均”之间找到平衡点;二是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结合,通过统计“中国版 ESI 高被引论文”(自然科学学科)或“A 类期刊论文”(人文社会学科)进行客观评价,并通过“代表性论文”进行专家主观评价;三是坚持国内与国外相结合,要求代表性论文数和“A 类期刊论文”中,应包含一定比例的中文期刊。“
    3.增加科研成果评价的中国元素。建立更科学的“中国版 ESI 高被引论文”(自然科学学科)和人文社会学科我国自主的“A 类期刊”(人文社会学科)评价体系,树立中国论文评价的国际地位。其中A类期刊是由汤森路透、爱思唯尔、CNKI、CSSCI、CSCD根据科学计量学方法遴选产生初步名单,面向全国万余名博导进行网络投票,最终由相关学科评议组进行投票确定的。
    4.更加鼓励跨学科研究成果。坚持“归属度”方法,科学评价“跨学科成果”,鼓励学科交叉合作,鼓励协同发展,促进产出高水平成果。 
    5.首次将教材编写列入科研成果。主要是为了落实教育部加强教材建设的意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高质量教材编写,促进学科基础建设质量提升。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刘虹课题组编写)

Copyright © 2022 哈尔滨工程大学 发展计划处 版权所有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南通大街145号 邮编:150001 电话:0451-0451-82518945 邮箱:fjc@hrbeu.edu.cn 技术支持:信息化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