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和评价世界一流学科

发布时间:2016-03-29  浏览次数:820


为什么不同的学科应该保持自己的品格和特色?

    学科划分的根本标准还是知识的分类,建立在不同类型的知识在传播、加工和生产上存在一定差异性的基础之上。学科划分的价值也在于帮助人类社会更好地根据知识自身的规律传承知识和发展知识,而不是形成知识的堡垒和知识之间的隔阂,甚至有意无意地造成强势学科对弱势学科的话语霸权。正因为知识的传承方式和生产方式不同,在当前量化思维、一刀切评价严重的时期,不同的学科在学科建设中需要特别保持警醒,保持自己的品格和特色,不跟风,不趋同,不被强势学科的评价标准牵着鼻子走,而学校和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要在当前浮躁的评价氛围中保护不同学科的独立品格和特色。否则所谓的一流学科建设,很有可能走的不是一条强大的道路,而是一条不归之路。
    这在中外学科建设史上,教训比比皆是。比如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教育学科。芝加哥大学的教育系为实证主义大师杜威所建,初期声名远扬,考虑到教育学科的实践性,杜威同时还建立了一个附属的实验中学作为实践基地,来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但发展到后期,该系严重受到芝加哥社会学派的影响,把主要精力放在追求高深学术上,而且这种学术追求为外在力量所主导,教育学科的实践性和自身发展规律反而被忽略。结果在1996年被芝加哥大学评价为学术不够卓越而被撤销。撤销的理由是,教育学的学术与专业计划“不是源自于自身的学术地位、知识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而是随着政府、基金组织的意愿打转,不符合芝加哥大学的学术传统”。放眼今天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学院,比如范德比尔特大学教育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等,都是非常重视教育学科实践性、坚持教育学科自身特色的学院。

     怎样认识人文社会学科的“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

     从知识的角度分析学科,一般常包括知识基础、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三个维度。关于理工学科的世界一流,人们的认识相对一致,这些学科有着跨国界的共同知识基础、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但由于人文社会学科具有其特殊性,既是知识体系,又是价值体系,所以对人文社会学科的世界一流,众说纷纭。甚至有一种悲观的论调,认为人文社会学科的世界一流是不可以衡量的。近年来关于中国人文社会学科的建设,一个得到认可的重要观点就是实现“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但如何诠释“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又如何把二者结合在一起?细致的分析和解释并不多见。
    的确,人文社会学科是在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和发展水平上建立和成长起来的,在历史发展中也形成和沉淀出自身的学术传统和学术品质,因而有着自己的独特性。但从知识基础和获取知识的方法来说,人类社会拥有一部共同的文明史,也发展出并分享许多共同的研究方法,因而也有着共通的一面。
    人文社会学科的国别和地区差异,主要体现在研究问题上。特别是社会科学,不同社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社会关切也就不同。比如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社会,会特别关注“三农”问题,一个后工业化社会,可能更关注城市问题和后工业化带来的种种社会危机。但研究问题的不同并不会带来“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的难以调和。在我们对“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如何走出去”的调研当中,不少中西合璧的学者都认为,中国的人文社会学科之所以目前国际影响力还不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学者在思想理论的贡献以及对下一代的影响上,还没有产出比较明显的成就;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给中国社会科学理论提出的问题,比较有说服力的理论不多。”也就是说,无论是“中国特色”还是“世界水平”,最关键的还是你能贡献给这个世界什么?尽管研究问题不同,人文社会学科学者还是可以用人类共同掌握的知识基础和研究方法来对问题进行研究和阐述。也就是说,中国学者如果能够向世界准确地讲述中国、展现中国,并从问题的解决、哲学思考和方法层面的一个角度或数个角度向世界包括自己国家提供新的知识来源和思想来源,就实现了“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

Copyright © 2022 哈尔滨工程大学 发展计划处 版权所有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南通大街145号 邮编:150001 电话:0451-0451-82518945 邮箱:fjc@hrbeu.edu.cn 技术支持:信息化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