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大新成立的两个学院:为即将出现的新技术培养人才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网站 2017/9/29
2017年9月10日,国科大人工智能技术学院、纳米科学与技术学院举行了揭牌仪式暨开学典礼,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科大名誉校长白春礼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科大党委书记张杰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科大校长丁仲礼院士共同出席揭牌仪式。
“成立一个学院的初心是什么?”丁仲礼在致辞中指出,国科大曾经长期根据学科目录建设学科,但现在要建设不在学科名录上的一级学科,就是要为即将出现的、可能出现的新技术培养人才。20年前我们以为是科幻的东西,现在有很多都已经成真了,时代到来得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快。
“纳米科技如何能全面领跑?人工智能如何实现弯道超车?这两个命题国科大有责任去解答。”丁仲礼强调,每一个开办的新学院,要有很好的设计,足够长远的眼光,宽大的胸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实现初心。
国科大纳米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王中林院士指出,学校能率先设置纳米学院,非常有开创性和开拓性。这对推动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人才的培养都会做出重大的贡献。对于交叉学科未来的教育是一个极好的开端,更是壮举。他提出要建立一整套系统化的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高端的研究科研的产业化的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领军人物。
国科大纳米科学与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刘鸣华研究员:“纳米学院的学生,既需要广泛涉猎各个学科,又需要对某一特定领域进行钻研。一方面做好学科交叉,另一方面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出规划。学院希望将来能把通识教育和复合型人才教育结合在一起。既加强社会应用,也强调国际化培养方式,开阔学生们的视野。”
复旦大学:抓好学科内涵式发展, 紧紧抓住4个主要抓手
许宁生,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 2017/11/24
复旦大学制定了“双一流”建设方案,包括27个学科发展方案,建设“双一流”高校的四梁八柱已经完备。但要成为世界顶尖的一流大学,还需要提升大学格局,最核心的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和目标体系,同时扩大各个学科领域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作为综合性大学,复旦大学在学科布局上,主要是将现有人文、社科、理科、医科等强势学科门类的水平提升至世界一流,其次是补齐短板,建设新工科。在建设好五大支柱学科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创新,让综合性大学真正产生“融合”效果,创立有中国特色的新学科门类,增强核心技术研发与转化能力。
更加扎实、更大力度地抓好学科内涵式发展是“双一流”建设的关键,要紧紧抓住4个主要抓手。
抓好育人融合创新。复旦大学发布了《2020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建立“2+X”培养体系。“2”是通识教育和大类基础教育,为学生提供知识融合和创新的基础;“X”是有效贯通从教室到书院、科研实验室、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海外游学、网络空间等六个维度的育人空间,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时空融合育人系统,为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发展机会。此外,实行本科“荣誉项目”,推进博士研究生培养综合改革试点,建立本研融合育人机制。
抓好科技融合创新。复旦大学主动将张江校区转型为科技园区,布局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核心建设内容,围绕生命与健康、信息技术以及两者的交叉领域(如脑与类脑智能),还有生物医药等领域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关,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作出“一流”的贡献。
抓好深化医学教育改革,促进医教研融合发展。打通医院与医学院之间的“最后一公里”,更好地培养人民需要的医学人才,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更多贡献。
抓好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这个根本,促进哲学社会科学融合发展。在建设好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同时,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发挥其对各学科的辐射引领作用。
我们给自己设定的“一流”高校建设目标时间节点是2025年。对此,我们充满信心,寄希望于我们的师生。年轻复旦人中间,一定会有更多未来的国际一流人才与大师,担当起为中国梦而奋斗的责任。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