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坚持“消费者”立场,充分体现排名作为市场评价手段的独特价值。
我国实行的是相对集权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政府对大学的管理除了强制性的行政指令和项目审批以外,还包括各类选优性质的评选和专项计划,如针对学校整体的“985工程”、“211工程”,针对学科专业的“国家重点学科”、“特色专业”,针对机构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人才培养基地”,针对人员的“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教学名师”,针对具体工作内容的“国家科技奖”、“国家教学成果奖”、“国家精品课程”、“全国优博”等等。这些评选由于是政府主导,所以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加上评选结果一般易于公开获取,所以不少排名广泛采用这些评选的结果作为排名指标。但是,这样做所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排名作为市场评价机制的功能没能得到发挥,排名结果实际上成为政府意愿和偏好的重现,不利于引导鼓励大学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此外,政府主导的评选一般都是通过组织少数专家进行评判打分,在现时条件下评选结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人际关系的干扰。
“中国最好大学排名”不采用任何政府主导的评选结果作为排名指标,而是完全从社会、市场、同行的角度对大学进行评价,充分体现了排名作为市场评价手段的独特价值。“中国大学排名”共使用9项指标,其中“新生高考成绩”反映了学生和家长对大学人才培养声誉和能力的认可程度,“毕业生就业率”反映了社会对大学人才培养成果的接受程度,科学研究方面的“论文数量”、“论文质量”、“高被引论文”、“高被引学者”4项指标体现了国际学术共同体(通过审稿和引用行为)对大学科研工作成果和影响力的意见,服务社会方面的“企业科研经费”、“校企合作论文”和“技术转让收入”3项指标反映了企业对于大学技术创新能力和贡献的真实判断。“中国最好大学排名”的所有9项指标反映的都是大学社会贡献的受众的集体意见,并且排除了行政和人情因素的影响,因此排名结果具有独特的参考价值。
4.公开原始数据,有效实现排名过程的完全透明。
一个排名是否客观、是否公正、是否可信,不仅取决于排名方法的设计是否合理,还在于整个排名的过程是否公开透明、数据收集和计算结果是否可以被重复检验。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主流排名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对每个具体指标的计算方式、统计口径、数据来源等进行清楚详细的说明,同时在整体排名结果之外还提供各个指标的具体得分,允许他人重复检验每个学校在每个具体指标上的相对表现。个别做的特别好的排名甚至会公布排名的原始数据。国内有些排名在透明性方面做的还不够好,对指标统计的描述比较含混,另外也不公开具体指标的得分信息,只给出一个总得分或一类指标的综合得分,外界重复检验排名的难度极大,这种不透明除了降低了排名结果的可信度,还直接引发了媒体和社会对排名公正性的种种怀疑和猜测。
“中国最好大学排名”不仅详细说明了每个排名指标的统计方法和数据来源,并且公开了每项指标的原始数据,实现了排名的完全透明。任何人都可以方便地核对每所学校在每个指标上的数据,验证排名结果。公开原始数据也更好地体现了排名为学生、大学和社会服务的宗旨,各类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使用“中国最好大学排名”提供的数据做各种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分析。
(吕维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