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瞩目的双一流:办法已定,路该何往?

发布时间:2017-02-28  浏览次数:1217

                                    2017-02-14          陈彬 王之康等

    2017年春节期间,当高校师生还在享受寒假的时候,经过了一年的漫长等待,《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

    自2015年底国家提出“双一流”建设的整体战略布局之后,具体的实施办法就已经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如今,办法已经公之于众,这也标志着“双一流”建设即将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那么在高教界人士的眼中,这一事关“双一流”建设成败的重要文件究竟可以打几分?未来高校发展又该如何部署?就此,本报专访了多位教育专家,希望他们的观点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圆桌

专家:

别敦荣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储朝晖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程方平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程 莹 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对话

《中国科学报》:对于此次出台的“双一流”实施办法,您的整体评价如何?您认为是否达到了您的预期?

别敦荣:此次出台的办法主要还是粗线条的。整体而言,该办法与我个人的期望有一定距离,因为实施办法并没有太过具体的实施要求和做法,主要还是原则性的规定。在更大程度上,它是重复了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文件精神。所以,这个实施办法还有很大的值得完善的空间。

储朝晖:政府出台任何一项措施,并不能直接解决高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因为高校要有更好的发展,更多的还是要结合自身的特点、规律,从自身发力。

不过,目前高校对政府的依赖比较多,那么多一项措施,就是多一种对高校管理上的牵制。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并不认为方案做得好,就会对高校产生好的作用。所以,对于政府出台的某一方案或措施,我并没有多么高的期待。

程方平:单纯从文本上说,这一实施方案看起来是不错的,但是我对其实施效果存在怀疑。这个方案讨论的基本是从行政管理角度提出的目标。其实在高等教育方面,行政管理和高校自身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行政管理多从拨款、计划、评价等角度出发,然而高校实际发展中却有自己独特的问题,比如,改善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所以我认为,规划落实到具体学校的影响可能并不是很大。

程莹:“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从目前政策文本来看,还不能回答所有的疑惑。虽然实施办法明确了几个问题,比如大学不要申报了,国家根据一定的标准来统一挑;没有改成长期建设,还是五年一轮这种传统的方式。但除此之外就没有特别明确的内容了。对于高校和感兴趣的人来说,真正关键的问题还没有公布答案。

对于五年的建设周期,我个人的观点是少数顶尖大学应该长期持续建设,而不是用五年来一轮的方法来考核。五年还是太短了,无法让高校沉下心来做一些事情,应该再长一些,比如十年。

Copyright © 2022 哈尔滨工程大学 发展计划处 版权所有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南通大街145号 邮编:150001 电话:0451-0451-82518945 邮箱:fjc@hrbeu.edu.cn 技术支持:信息化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