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坚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根本导向,加快优化教育结构
服务决定地位,有为才能有位。要让政府重视教育,让社会支持教育,首先要强化服务意识,切实作出事来、作出成绩来。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优化教育结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发展支撑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主动服务动能转化和产业升级,推动实施《制造业人才发展指南》,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助力中国制造2025。配合“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探索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要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严格规范管理,建立学校办学资质定期检查制度,对不符合办学资质的学校要依法责令整改、退出。
推动转型发展出经验见实效,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转型发展从提出到实施已经两年,要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向政策保障、深度转型、示范引领上迈进。实施好产教融合应用型高校建设项目,同步推进项目建设和转型改革,切实把办学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出台产教融合政策,努力破除师资聘用、职称评定、实习实训、科研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转型发展是一项新的改革探索,没有现成经验可循,要善于挖掘改革经验,及时总结试点成果,加强示范引领,推动转型发展出经验、出实效。同时,各地要加大高校学科专业与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优化力度,加快产业升级和改善民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主动布局培养未来技术和产业需要的各类人才,提高高等教育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全面启动“双一流”建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今年要抓紧组建专家委员会,抓紧研究确定具体遴选条件和认定标准。充分利用大数据、第三方评估等开展遴选认定工作,主动公开政策相关信息以及建设高校情况。建设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合理选择建设路径,自主确定学科口径和范围,科学编制整体建设方案、分学科建设方案。“双一流”建设是一个重点建设项目,更是一个改革项目,不搞身份固化。尽快研究制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案,推动“双一流”建设顺利实施、早出成效。继续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更好地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完善终身学习体系,提升全民受教育水平。探索学分银行运行机制,继续做好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试点工作。加快推进社区教育发展,整合各类资源,丰富内容形式,强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让社区成为家门口的“充电站”,成为人人有学、个个乐学的园地。进一步引导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加强养老服务从业人才培养,继续办好老年开放大学,研究制定不同类型老年教育机构指导性基本建设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