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推进高水平的交叉学科研究
——保持自由探索优势,鼓励高校科技人员根据科研兴趣自主选题开展原创研究。引导高校支持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鼓励在思想、知识、原理、方法的原始创新上积极进取,鼓励加强对开展交叉研究的青年人才和创新团队给予大力支持。引导和鼓励高校积极争取自然科学基金的非共识项目。
——重视基础学科建设,全面协调地发展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并推动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新兴交叉研究领域。——面向综合性科学问题,引导和鼓励高校大力开展促进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及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科学研究,特别是生命科学与工程科学,物质科学与生命科学,能源科学与信息科学,脑科学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等的交叉研究。
四、坚持支撑发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推动科技与经济融合,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实现动力转换,是高校科技支撑发展的直接体现。
(一)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围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依托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若干国家工程实验室,与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建立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围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开展任务的策划与研究,形成国家创新能力。
——积极参与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网络与工业控制安全及清洁能源工程建设。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大数据时代的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参与构建新型制造体系。增强高校对我国优势制造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技术支撑作用。
——支撑服务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充分发挥高校在工艺、材料、信息、控制等领域的优势,服务能源、制造、交通等产业技术改造和产品技术性能升级,通过科技服务推动传统产业向产业链条的中高端转移。
——面向智能制造、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需求,在生物医用材料、材料基因组、智能交通技术、智能机器人、3D打印技术和核能、互联网+等方面,加快市场导向的技术研发,成为推进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支撑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支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建设。创新管理模式,建立高校科技管理创新联盟,加强高校间科技资源整合力度,积极参与全球创新中心、创新设计中心和制造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在承担相关基础工程和重大战略项目的过程中,形成以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为载体的新型智库。
——支持各具特色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对接中关村、东湖、张江、深圳、苏南、天津滨海、长株潭、成都高新区、西安高新、杭州等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部署,加强高校与示范区科技优势互补和协同联动。发挥行业院校与所属行业产业紧密联系的传统和创新优势,对接示范区技术与产业布局,支撑主要产业向国际分工价值链高端攀升,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新高地。
——加强区域内和跨区域高校优势科技资源协同,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布局。联合行业产业专家组建一批产业技术战略联盟和合作组织,发挥高校科技管理战略联盟的协调作用,组团服务东北、西部、中部区域和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珠三角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区域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先行先试。
——深入推进中西部对口支援院校科技合作,结合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发挥高校制造、信息、材料、交通领域的特色和优势,立足当地,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区域(专业)研究院、大学科技园分园等成果转移和产业化基地,积极支持建设西部科技创新港,发挥桥头堡作用,服务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探索推进跨区域、跨行业的研究和服务网络,着力带动中西部地区企业和地级城市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建设区域创新链。
(三)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
——围绕中国制造2025,面向汽车、航空、能源、高铁、石化等典型行业产业,组织开展工业软件与传感器、高端数控加工与成品制造智能化工艺、柔性电子制造技术、新一代工业机器人与医疗服务机器人的研制和应用示范,推进智能机器人重大研究计划的实施。
——围绕工业信息化,组织开展量子信息与量子通信、云计算与大数据、未来网络安全防御、智能融合媒体网络等创新研究,重点在互联网+、大数据(金融、交通、医疗)及智慧工厂协同工程上取得突破,推进形成新的重大任务。
——围绕新型城镇化中的生态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组织开展煤炭清洁利用与新型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及能源传输系统的可靠高效技术、特大城市交通的布局协同优化与决策支持、城市交通系统效能提升和安全保障等开展创新研究,支撑“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围绕航空航天、深海工程和核能与核安全等重大装备制造,在材料领域重点开展高性能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新型电子材料技术的发展,建立材料基因组工程创新战略联盟,加强材料设计、制备与表征技术的研究,支撑重大工程关键材料保障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发挥高校学科交叉优势,在信息-物理-社会三元空间融合系统、超高速高精制造、脑科学、物质文化遗产发掘抢救保护及综合利用、超重力效应基础研究、关键技术与应用等方向开展超前研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的科技和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