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快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
——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推动高校整合现有各种类型转移机构,设立高校成果转移办公室,搭建市场主导的科技转化平台,建立健全科技成果登记、定价和公示制度和教师聘任、在岗兼职、离岗创业和返岗任职制度,加强高校、企业的人才双向流动。
——建立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运营机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支撑队伍和成果转化职业经理人和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构建技术交易、投融资等支撑服务平台,完善资金筹措、市场对接和技术保障职能,形成新的科技成果市场化运营体系。
——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机制和年度报告制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年度统计和报告制度,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将作为高校绩效拨款的依据。
——加快高校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职能,支撑科技服务产业集群建设。
(五)服务国防建设与国家安全
——建立健全高校国防协同创新机制和组织体系。探索建立与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主管部门在政策、规划、投入、信息、科技计划等方面的合作机制和工作体系,营造公平竞争的国防科研环境,加强协同创新,建设一批高校与涉军行业部门联合的协同创新中心,在空天、海洋与制造、新材料、信息控制与网络空间等领域组建国防科技战略联盟,充分发挥教育部联合研究中心作用,引导高校开展有组织的国防科研活动。
——大力推进高校原始创新在国防中的应用。组织引导高校开展国防基础研究和武器装备预先研究,围绕海洋、空天、网络空间等国防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在先进设计与制造、新材料、信息与控制、电子元器件、动力与能源、仿生等领域,优先培育和布局高校未来国防重点发展方向,强化自主创新,深入实施与国防科技及武器装备主管部门联合基金计划,进一步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加强对高校在基础研究、新兴交叉学科、前沿技术、制约性瓶颈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引导高校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加大对国防科研的投入,支撑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创新发展。
——巩固优化高校国防科研基地建设和布局。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并结合高校优势特色,培育若干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新建若干新兴交叉和空白薄弱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培育建设有基础、有特色的国防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启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运行评估,推动内涵建设,打造“升级版”的高校国防科研基地集群。
——大力推进一流国防特色学科建设。依据国家国防特色学科体系总体布局,组织有研究基础有学科优势的高校,凝练和培育一批符合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优势学科,进入国家国防特色学科目录,加强建设。
——持续深化国防科研资质体系建设和发展。巩固和完善高校保密、质量、科研生产许可、装备承制等国防资质体系建设,提升高校参与国防科研和装备研制的能力,鼓励有基础、有能力的高校进入国防资质体系,扩大和增加许可资格范围。强化高校国防任务质量管理,保障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和军品配套等项目研制的质量,为进一步承担国家重大国防科技任务奠定扎实基础。
(六)加强高水平科技智库建设
——聚焦科技领域,坚持问题导向,以全球视野和中国视角谋划智库建设。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中国特色高端科技智库,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和重大决策中发挥有力支撑,在国际科技创新领域中拥有较大话语权。
——围绕产业技术革命和颠覆性技术预测开展超前研究和对策咨询,提升对世界科技和产业变革前沿趋势的洞察能力,培养战略科学家和优秀团队。加强未来学、技术预测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加快建立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充分发挥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在科技战略研究、政策咨询、独立第三方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深入落实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加强高等学校战略研究和软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以综合性大学现有的高水平战略研究机构为基础,建设一批面向国家和国际重大科技战略问题的国家级智库。支持行业特色院校组建行业、产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形成全面覆盖的行业、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支撑网络。面向区域发展需要,在高校建设一批面向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的特色政策咨询机构。布局建设一批高校科普和科幻创作基地,创新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保障稳定支持。
(七)为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围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鼓励高校积极与科研院所和涉农企业加强创新合作,积极参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强对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技术支撑作用。
——支持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综合能力,构建农、科、教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综合服务模式。加强对精准扶贫战略的科技支撑作用,充分发挥新农村研究院开展校地、校企、校农等合作方式建立的综合示范试验基地、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和分布式试验站等在发展生产脱贫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医学院校医学研究与临床诊疗相结合的优势,引导和鼓励高校加强应对重大慢性疾病、老龄化、重大传染性疾病等挑战的科学研究,为加快医学技术的创新和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提供科技支撑。
——聚焦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应对气候变化、食品安全、公共安全、重大自然灾害风险防控、生态环境治理修复等重大综合性科学问题,发挥高校多学科优势,引导高校加强问题导向的综合交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