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坚持开放协同,构建科研组织新机制
根据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立足高校科技体制特点,打通阻碍创新的障碍,全面提升创新效率。
(一)强化学科开放融合
——大力推进学科开放和交叉融合机制,促进新兴学科形成,培育特色学科,构建交叉学科体系。以前沿问题研究牵引学科发展方向,促进学科交叉。加快利用交叉原创性研究成果改造传统学科。
——建立需求导向的交叉学科发展机制。鼓励学者根据研究兴趣和科学前沿,自主设置跨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研究中心。鼓励高校根据研究问题和任务,建立矩阵式科研组织模式,加强校内科技资源整合,建立跨学科领域、跨院系的研究平台,以跨学科研究组织打通学科建制障碍。
——推动建立科学合理的交叉学科发展评价机制。推动跨学科资源共享,建立以质量和创新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制度。
(二)推进与其他创新主体大规模协同
——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建立高校与企业等创新主体之间常态化的技术创新对话制度。支持高校积极参与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产业创新中心,组织大团队联合攻关。
——推进科技资源整合,加强创新平台共建共享。推动构建校校、校所、校企、校地、校军以及国际合作等横向联动平台和研发服务网络。改革完善创新平台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开放共享的运行管理模式,规范开放服务流程。
——加快推进高校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向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研发组织等社会用户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建立高校图书资源与校外图书资源间的传递机制。推动电子资源和科普资源向社会开放。
——推动制定有利于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的评价标准和监督奖惩办法。将流动人员比例,服务外部客户频次等创新资源开放情况纳入各类科技设置、重点实验室、科技园评价标准。
(三)加强军民科技融合创新
——加快建立军民融合的创新机制。发挥高校创新优势,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实施高校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
——加快开展军民融合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的衔接。支持高校与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培育协同创新中心,实现军队武器装备与高校技术研发的资源共享。抓好新型军事人才与高校科技拔尖型人才的协同培养。
——建立军民融合重大科研任务形成机制。推动高校与军工机构联合攻关。面向新军事需求,加强从基础研究到关键技术研发、集成应用等创新链一体化设计。加强基础前沿、装备研发和后期军民保障领域的重大研发与创新,构建军民共用技术项目联合论证和实施模式。
(四)提升国际合作水平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更加开阔的胸怀吸纳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开放创新机制。
——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和亚太互联互通蓝图,加快与沿线国家和地区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建设科技创新基地。鼓励国际知名科研机构来华与高校联合组建国际科技中心,推动高校设置海外创新中心。
——支持高校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积极参与大型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建立高校国际合作重大科学研究项目的培育机制,以国际先进水平为标杆,基于全球价值链部署科技研发任务。推动实施高校国际创新合作计划。
——推动高校走上国际学术组织舞台,参与全球创新治理体系。支持优秀科学家到国际组织、高水平国际学术期刊任职。鼓励高校举办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创办、培育一批高水平的国际学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