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建设要处理好八个辩证关系

发布时间:2018-05-03  浏览次数:1256


既关注活跃型智库

  又关注内敛型智库

  现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找咨询专家、与智库谈合作不注意区分专家和智库的专长,习惯性地找那些出镜率高、见报率高、知名度高的活跃专家和活跃智库,以致于不少地方一召开专家座谈会,每次都是那些熟悉的“老面孔”,甚至是同一拨人。不少专家成为了什么场合都参加、什么主题都发言的“万能专家”,其留给自身研究的时间自然被极大压缩,往往造成主办者对咨询效果不满意,专家本人也勉为其难的局面。一些有真才实学、专业对口的专家由于平时比较低调,难以为人所知,缺乏献策机会。一些专家和智库有宣传的愿望,但可能因为违反保密原则、影响到国家安全而不得不保持低调,“知道得越多说得越少”。因此,作为决策部门和智库评价机构不能简单地以“知名度”论英雄,而是要做必要的甄别与准确匹配。

既用足“外来和尚”的优势

  又凸显本土专家的长处

  当前一些地方在使用智库资源过程中存在“外来和尚好念经”的现象,不少地方政府认为外来专家比本土专家有水平、档次高,不论课题大小、合适与否,动辄邀请“北上广”等大城市的专家团队,一些地方甚至请来国外专家,给出的价码也比本地专家的费用高出几倍,有的甚至高得令人咋舌。从实际的反馈来看,虽然不乏一些质量较高的项目,但也有不少项目属于“忽悠式签约、视察式调研、拍脑袋式研究”。“外来和尚”最大的优势在于视野开阔、立场超脱、信息丰富,但缺点是缺乏对当地实情的深切了解。而本土专家的优势在于更懂当地经济社会的利害得失,但也存在视野不够开阔、易受自身利益干扰等不足。因此,要科学看待外部专家与本土专家的关系,扬长避短,更多地发挥外地专家在方案评审把关中的作用,督促做好课题调研,组建外部专家与本土专家混合的研究团队等,切实把两种资源利用好、平衡好。

 既看到巨大进步

  也看到问题短板

  由于我国智库建设仍处于转型升级阶段,必然要经历一个从学习到超越、从青涩到成熟的过程。因此,社会各界要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保持必要的战略耐心,理性看待智库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既不能以成绩掩盖问题,更不能以问题抹杀成绩,我国智库目前出现的一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来解决。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警醒、认真对待、尽快克服;对取得的进步要积极鼓励、总结经验、不断深化,共同为我国智库更好更快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特色艺术智库研究”(17ZD09)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湖南省社科院智库办主任)

  


Copyright © 2022 哈尔滨工程大学 发展计划处 版权所有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南通大街145号 邮编:150001 电话:0451-0451-82518945 邮箱:fjc@hrbeu.edu.cn 技术支持:信息化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