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关键看“教育增值”

发布时间:2016-09-22  浏览次数:1475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 
    创新驱动的核心是人才驱动,人才驱动的源泉是大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升了高等教育事业的价值,因为高校历来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对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来说,要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研布局等方面,更加主动地把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与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导向性和全局性作用,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大学要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角度去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积极挖掘创新创业教育的独特作用。比如,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和导向的多元化,能够引入更丰富的创新元素,是撬动人才培养改革的有力杠杆。实验室、实践基地、创新工场、创客空间、科技园等创新创业场所都可以成为老师们的“课堂”,通过丰富的“双创”活动,将高水平的科研反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从而将科研实践优势转化为育人的优势。鼓励科技成果转化、教师学生可以保留身份创业等支持政策,为学术研究增添了更多的应用型导向,在激发师生积极性的同时,这种导向会传递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促进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关注。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而是一种整体布局的崭新模式,要整合综合性大学各类学科优势和资源优势,进行自上而下的战略规划和体系设计,立足把高校的学科、科技、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2010年,学校成立创业学院,采取“无形学院,有形运作”的新模式,构建“一体两翼”的创业课程教育体系。“一体”即创业学院,  “两翼”中的一翼是“面上覆盖”,面向全校学生,通过开设创业教育通识课,开展大学生创新计划,持续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等,培养终身受用的创新精神、创造理念和创业意识;另一翼是“点上突破”,面向一部分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学生,通过提供独具特色的创业课程以及创投导师和创业导师的指导,培养企业初创者和未来企业家。这种全方位的体系设计,让“双创”教育既能助力有强烈创业意愿的“种子选手”,又能在每个学生心中种下创业精神的种子,成为学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通过这样的“双创”教育,创新就会成为凝结在交大学子血液中的一种精神,使创业成为交大学子生命中的一种力量,最终让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成为大学的文化基因,成为一流人才不可或缺的品质。  
    【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培育人才】
    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界的重要课题,也是全球范围内的一个热门话题。讨论这样一个命题,不可忽视一个大的背景。那就是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哲学思想,成为应对全球化趋势和挑战的长远战略。  
    大学作为社会领域特殊的学术共同体,是跨文化沟通交流的桥梁,有责任以穷极奥义的科学探索精神、良好的学术研究基础、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国际社会易于理解的话语体系,来破解人类共性科技难题,阐释共同的发展主张。伴随经济全球化,以大学开放与国际交流合作为特征的教育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从培养人的角度来看,世界高等教育都面临着一个共同任务,就是要培养一大批有全球视野、具备跨文化理解、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国际化创新人才。他们能够从全球的视角,对世界与祖国、现在与未来,进行战略思考与理性选择,认清世界在全球化发展潮流中前行的方向,并担当起历史的使命。具体到我们国家,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在智力上、知识创新上达到一流,更要有一种立足中国、胸怀世界的情怀;既要对中国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也要对世界文化有兼容并蓄的气魄。因此可以讲,东西方教育在终极目标上是相同的,都在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培育人才。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相对富裕的中国家庭已具备了支持子女出国留学的经济能力,于是,在中国也出现了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出现过的留学热潮。在出国的留学生中的确有不少优秀学生,但对中国大学生源质量的影响有限,尤其像清华、北大、上海交大这样的学校,仍然吸引汇聚了世界一流水准的生源。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在国际化时代,年轻人如果能够到发达国家的一流教育机构,接受跨文化教育,开阔视野、提升能力,肯定是十分有益的,在他未来的发展中也必然会得以体现。  
    所以,一方面,中国的大学要有自信,中国大学对最优秀的生源仍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而且我坚信这种吸引力会越来越强。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客观上有差距,但我们在办学体制上有组织优势,可以集中力量办教育,在国家重点建设战略支持下,高校办学水平快速上升。中国高等教育正处在从“跟跑者”向“并行者”和“领跑者”的历史性转变中。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坚持开放办学,以世界一流大学为标杆,在交流合作中汲取办学经验、寻求变革动力、推动自身发展。近年来,上海交大坚持开放办学,相继成立了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学院、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等多样化的中外合作办学特区,在一个校园内实现了东西方不同教育理念的汇聚融合,创造了一个不出国也能接受世界一流教育的环境。  
    面向未来,中国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要把教育国际化程度作为自身学术实力的重要体现,把国际影响力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从国家对外开放的大局出发,既大力培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本土精英人才,也注重培养各国来华的杰出青年人才。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中国大学成为世界优秀学子求学目的地之日,就是我国世界一流大学真正建成之时。     
    姜斯宪,江苏江都人,教授。现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博鳌亚洲论坛咨询委员会委员,是中共十八大代表。曾任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海南省委常委、三亚市委书记等职。曾作为访问学者先后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研修城市经济学,赴哈佛大学参加高级行政管理研修。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多年的领导工作实践使他对高校治理和教育改革发展具有独到见解。  
 2016-04-04 10:52:57

    本文图片: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提供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编辑:王珍、李小佳,编辑邮箱:shhgcsxh@163.com



Copyright © 2022 哈尔滨工程大学 发展计划处 版权所有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南通大街145号 邮编:150001 电话:0451-0451-82518945 邮箱:fjc@hrbeu.edu.cn 技术支持:信息化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