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聚焦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
——面向市场需求,立足基础研究和多学科协同优势,前瞻性布局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战略高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源头供给。
——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加强人工智能、自然交互与虚拟现实、微电子与光电子等技术研究,为我国相关产业升级和维护国家网络安全提供保障。
——发展具有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颠覆性技术。开发移动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量子信息技术、推动增材制造、智能机器人,加强基因组、干细胞、合成生物、再生医学、生物材料等技术研究。
——发展安全、清洁、高效、低碳的现代能源技术。突破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瓶颈。加快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清洁能源技术开发,加强大规模供需互动、储能和并网关键技术攻关。
——发展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修复技术。加强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技术体系研究。加强水、大气和土壤污染防治、危险废弃物处置、环境监测与环境应急技术研究。加强城乡环境治理技术的研究。
——发展海洋、空间先进技术。参与构建立体同步的海洋观测体系,推进我国海洋战略实施和蓝色经济发展。大力提升空间进入、利用和控制等技术研究,推进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导航和位置服务技术研究。
——发展智慧城市和数字社会技术。发展交通、电力、通讯、地下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的标准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加强村镇规划、环境整理、新型民宅、社区服务等重点领域技术研究。
——发展人口健康技术。促进生命科学、中西医药、生物工程等多领域技术融合,加强重大疾病、公共卫生、生殖健康、新药创制等技术研究。发展精准医疗、建立医学大数据库,研发基于分子诊断的遗传基因筛查技术和慢性病易感基因筛查技术。
——发展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农业生物新品种,提升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丰产增效。发展畜禽、水产的健康、高效、安全养殖技术。提升精准施肥施药能力,发展农业污染防治与修复技术,智能农机技术。加强食品加工、保藏以及有害物质检测等新技术的研发。
(三)加快培养聚集一流人才和创新团队
——坚持人才驱动,深入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按照创新规律培养和吸引人才,按照市场规律推动人才有序流动,共享人才资源,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营造促进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机制。
——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面向学术大师、全球顶尖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建设一批科学家工作室。进一步加强对未来领军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大力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推动实施更加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结合实施国际科技合作引导计划,建立国际访问学者制度,加快构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新机制,成建制引进海外学术团队,提升人才引进效益。
——创新人才团队资助模式,增加稳定性支持比例。加强对从事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拔尖人才及优秀创新团队的稳定支持。推进薪酬制度改革,探索教师年薪制试点,保证科技人员合理工资待遇水平。
(四)推进科技创新大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聚焦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围绕关乎国家竞争力、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创新领域,在高校培育和建设若干国家实验室,形成引领科学前沿发展,为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共性关键技术提供长期战略支撑的创新能力,成为国际一流的创新高地。
——发挥高校多学科交叉和人才优势,加强顶层规划和组织预研,聚焦粒子物理、地球科学、生命科学、信息技术、材料科学、能源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培育一批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承建若干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组织提出若干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国际合作计划,凝聚、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加速形成代表国家水平、有效应对重大需求、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的科技创新实力,支撑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优化技术创新和工程化平台体系,聚焦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建设一批国际领先、面向区域和行业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加强培育和布局,争取依托高校建设一批新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对高校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规范管理。提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质量和创新能力,完善结构布局,聚焦科学前沿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的新增需求,面向问题导向的交叉综合研究新布局一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在数理和生命等基础学科领域继续建设若干冲击世界一流水平、国际化的科学研究机构,为催生新的重大科学问题、形成新的交叉学科领域和开展原创性基础前沿研究提供平台和创新环境,力争产出影响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科技成果,历练出一批中国的世界知名学者。
——加强科学实验与观测方法、技术和设备的创新,提升高校科研方法和手段的先进性。组织高校优势力量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仪器开发和研制专项项目,鼓励自主研制具有原创性思想的探索性科研仪器和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端科研设备,提升自主创新的技术能力和水平。引导高校加强野外观测平台和基地的建设。